- A+
網站關鍵詞:石牌樓、石牌坊、石牌樓廠家、石牌樓多少錢、石牌樓圖片大全。我們長城石雕的是敬業的石牌樓廠家、主要設計制作農村石牌樓、石牌坊效果圖、村門石牌坊價格、圖片大全、結構、歷代著名石牌樓雕刻樣式。
數學家華羅庚頭像
俗話說,“國之大事,莫過于祭祀與戰爭”。中國自古就有祭祀的傳統,其中祭祀天地日月南北四方最為重要。人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與皇權緊密相連,逐漸成為帝制時代的重要行為、制度和傳統。北京地壇寺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時期祭祀“地皇”的場所,現已成為接待萬千游客的著名公園。
詩人屈原大理石頭像
在這樣的地方安放一位當代作家的骨灰、為其立像,顯然不妥。這不僅關系到史鐵生家屬和讀者的意見,還關系到文物保護、園林規劃、文學創作與文化批評、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關系等問題。而且,這樣的建議如果被批準,勢必會引來大批民眾要求在公共場所立名人像,而所謂“名人”的立像標準本身就不明確:為什么地壇公園可以安放一位作家的骨灰,而故宮卻不能立幾位文物學者的雕像?
魯迅大理石雕像
我們不需要這樣簡單的紀念方式來表達對文化的尊重。作家是通過作品說話的,沒有作品就不是作家。真正理解一個作家的讀者,只會在他的作品中尋找他、理解他、紀念他,沒必要去觀摩、崇拜一個新創造出來的偶像。那些呼吁地壇“接納”史鐵生的讀者,顯然沒有深刻理解史鐵生的這句話。在《我與地壇》的結尾,史鐵生寫道:“宇宙以無盡的欲望,把一曲一舞煉成永恒,這種欲望有著什么樣的人性名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正是文本中的蒼涼、虛無感,讓史鐵生和地壇相愛了。就連史鐵生自己,大概也不會在意自己死后是否會葬在這里。
據媒體報道,史鐵生的家人對于他的骨灰能否安葬在地壇似乎有著矛盾的心情。史鐵生遺孀陳希米說,她對丈夫的安葬沒有過多詢問,曾想過把他安葬在北京西北部有山有水有樹的地方,但考慮到地方太偏僻,就沒有繼續下去。在最近出版的《讓死者活下去》一書中,陳希米說:“一個想法又浮現在她的腦海里:我要把你的骨灰安葬在地壇。沒有紀念碑,沒有墓志銘,沒有蹤跡,也沒有人想知道……沒有,我們說好不要墓地的。你說只要我一想你,不管你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墓地。你在那里,到處都是,我們想念你的地方。”逝者已去,家人的心情如此,很能理解。
在崇尚簡葬的現代文明社會,我們當然主張紀念逝者不必拘泥于形式,特別是文化名人。佛教領袖、學者趙樸初先生在九十歲高齡時寫下遺囑,后附有一句詩句:“生我樂意,死我無悔。花落花開又開,水流不息。我有何等?誰能安息?明月清風,不必尋覓。”這種超越生死、聚散、得失、榮辱的人生觀,更值得我們理解和紀念。學者、文化人應該有這樣的理解。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