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網站關鍵詞:石牌樓、石牌坊、石牌樓廠家、石牌樓多少錢、石牌樓圖片大全。我們長城石雕的是敬業的石牌樓廠家、主要設計制作農村石牌樓、石牌坊效果圖、村門石牌坊價格、圖片大全、結構、歷代著名石牌樓雕刻樣式。
2019年7月6日,隨著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世界遺產,這座位于廣州東北郊的史前文明勝地讓世人矚目。
7月8日,集文物價值探索與舊址體驗于一體的造像景區套票將限量向公眾開放。 游客已經可以近距離接觸新的世界文化遺產良渚遺址。
良渚古城舊址以什么樣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 景區有哪些亮點? 趁著舊址景區試營業之際,第一次參觀良渚舊址景區,卻整理了這份詳細的旅游攻略。
良渚古城遺址景區北門
良渚古城遺址風景區分為城址區、堯山遺址區、平原低壩區、谷口高壩區4個區域。 目前開放的是景區核心部分城市遺址區。
預約參觀
目前,試開放的舊址景區需預約參觀(8月1日后,景區將收取入場費)。 為有效保護漢墓,每天限制參觀人數3000人。 號碼預約套餐,預約成功后,憑身份證可直接現場取票。
非常提醒,以后去一定要預約。 每天晚上,很多乘客沒有預約就匆匆趕往酒店,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浪費時間。
事實上,由于良渚舊址近期頗為熱門,預訂平臺顯示一周內所有場次均已爆滿。 建議每晚0:00后去碰碰運氣。 由于新班次的套票將在此時推出,如果你手快的話,應該還有機會訂到。
園區各站之間有班車,連續發車,無需等待
起點:東門游客中心
良渚古城舊址風景區位于廣州市富陽區平遙鎮。 游客主要從104省道旁的舊址景區北門進入,門的東西兩側是露天停車場雕像景區。 自駕停車對于游客來說非常方便。
在游客中心大廳領取門票,工作人員會引導您在取票機上將身份證換成紙質包裹,然后刷二維碼即可直接進入景區。
良渚古城遺址景區總面積非常大,占地14.33平方公里,由4個區域組成。 景區核心部分“城址區”目前已向公眾開放,面積約6.3平方公里。
由于景區面積較大,刷票進入景區后,會有免費的觀光車乘坐。 入園前最好拿一份游玩地圖,先對景區的場地設置和游玩路線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目前,景區主要設置了11個游樂車停靠站。 這些車站為:始發站→鹿城門站→甕城南站→鐘家港站→甕城東站(尚未開通)→芝山站→莫角山站→翻山站→鳳山站(尚未開通)→大觀山站→航站樓。
除去起點站和終點站,以及尚未開放的兩個車站,總共有7個車站可以參觀。 園內游樂車源源不斷地發車,每一站都停下來。 游客可以自由選擇車站位置并下車參觀。 以下是各站的播放內容。
鹿城門是古鎮唯一的陸門。
第一站:鹿城門舊址
坐上游覽車,漫步在廣闊的舊址景區。 眼前映入眼簾的是水系縱橫、森林茂盛的澤國水鄉風景。 幾分鐘后,我們來到了第一站:鹿城門舊址。
五千年前,良渚古城建在一片沼澤濕地上,河網密集,水系發達。 這樣的環境也使得水路成為了當時主要的出行通道,而潞城門則是良渚古鎮唯一的陸門。 它由三個大夯臺基、三個凸起的高臺組成,呈“品”字形,連綿的甕城分為四部分,寬150米。
城門前還可以看到景區內用金屬網格制成的人物雕像,還原了良渚先民進出城時的形象。 乘客可以沿著臺階登上射箭塔,俯瞰周圍景色。
不過,隨行解說員提醒我們,今天能聽到的三個高臺只是為了標記城門的位置。 為了保護漢墓,真正的古箭樓仍埋在土里,真實高度約為7-8米。
如果你足夠留意,你會發現景區采用盆栽的方式來區分古鎮內窯址的分布區域。 比如大片的玉米田就代表了這里豐富的水資源。 甕城里長滿了三葉草,工作人員解釋說,由于三葉草是淺根植物,不會對舊址本身造成危害。
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由外城、內城和宮殿區三大部分組成。 通過厚重的鹿城門即可進入古城遺址內城區域。
城門旁的鋼網雕像,還原了良渚先民進城時的場景。
過去,良渚古鎮水道縱橫,先民們臨河而居。 因此,良渚先民主要以獨木舟、木筏來往于古城內外。 不僅是潞城門,考古學家迄今已在這里發現了八座水門。 甕城四面各有兩個水門,城內、外堤由水門連接,形成發達的水路交通體系。 水城門一般寬30-60米。 如果看到河堤右側豎立著仿木柱,水底有劃水的人影,那就是景區內水城門位置的具體標識。
過去,良渚先民主要以獨木舟或木筏通過水路往返于古鎮內外。
第二站:南甕城發掘現場
第一站鹿城門到下一站納努爾城的距離并不遠,所以巡查完鹿城門和水城門后,我并沒有返回公交車站,而是走大路,步行到第二站停靠站:納努爾城發掘現場。 。
2007年發現,良渚古鎮甕城側面長約6公里,高約4米。 它的建造利用了自然地形,頂部以鐵塊為基礎,底部以紅土堆筑城墻。 這樣,除了加固地基外,還可以防止地下水對外墻的侵蝕。 目前,這種甕城在世界當代遺址中尚屬首次發現。
納努爾城的發掘現場,頂部的鐵塊被用作墊層,城墻內部用紅粘土筑成。
步入舊址景區,一眼望去,多是溝渠和盆栽。 游客不會看到很多建筑物,“南甕城站”是個例外。 這里不僅有南甕城發掘遺址,遺址東側還有一些漂亮的茅草屋。 茅草屋雖然是考古體驗區,但里面包括兩個展廳、莫教書院和一個大型的兒童考古區。 。
兩個展廳“濕地營城展廳”和“水城農耕生活”展示古鎮濕地環境下的考古出土文物,介紹良渚古鎮先民的建筑技術和生產生活形態,全面恢復良渚。 朱文化形成了社會生活。
莫教書院
墨教書院是考古景區內的一個讀書空間,目前正在舉辦良渚考古史文獻展。
值得一提的是,為女兒們規劃了“兒童考古區”,青少年學生可以通過挖沙、繪畫、拼圖、拓片、修復古器等體驗考古的樂趣,費用在10-20元。帶女兒來考察的媽媽們不要錯過那些有趣的學習項目。
兒童考古體驗區
第三站鐘家港:溝渠、作坊
離開南甕城站,下一站是鐘家港。 如果說舊址景區的每個車站都有一個主題,那么鐘家港車站的主題就是手工作坊。
鐘家港溝是貫穿良渚古鎮南北的主干道。 堤壩兩側有許多良渚時期人工開鑿的梯田。 5000多年前,良渚王國的能工巧匠就聚集在這里。 他們沿河而居,制作陶器、玉器、木器、石器。
考古人員在鐘家港河堤附近發現了石器、玉器、骨器、漆器等半成品及制作工具等,否認該窯區存在多種專業手工作坊。 這里也是此類工匠的生活和生活區域。
因此,在鐘家港,景區規劃者根據考古發現,還原了當時作坊區繁榮的生產景象。 通過多組鋼網人形雕像,展示了翡翠加工、漆器制作、燒陶等手工作坊的生產過程。
在鐘家港,鋼網人形雕像還原了這里的手工作坊和勞動場景。
第四站:雉雞山觀景臺
芝山是舊址景區西北角的一個小土坡。 雖然只有30多米高,但卻是良渚古鎮最高的天然山峰。
作為景區的制高點,這里的參觀內容非常簡單。 爬上這座小山丘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從山頂新建的觀景臺就可以鳥瞰整個古縣城(其實視線主要是濕地和稻田) )。 山腳下,有一座臨水而建的茶館,走累了可以到這里休息。
個人認為稷山站只有一個低矮的觀景臺,沒有任何人文內容的展示。 如果您趕時間,這是一個無需下車的站點。
模擬昔日隔江而居的良渚先民的模型。
雉山是古鎮內一座海拔30多米的小山丘,里面有一個觀景臺。
第五站:莫角山宮殿區
離開雉山,下一站是莫角山宮殿區。 這是景區里幾乎所有人都會來的打卡點。 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宮殿區就在這里。
下了旅游車后,需要步行下坡200多米,到達古鎮中心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莫角山平臺。
莫角山梯田位于古鎮中心。 這里地勢較高,地勢開闊。 它是一個人工堆砌的高臺區,呈方形倒斗狀,占古鎮面積的1/10。 這里發掘出莫角山宮殿遺址,被譽為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史前宮殿區。
莫角山臺頂上,有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五桂山三座獨立的宮基。 三個土臺之間,有一個面積七萬平方米的沙地廣場。
大莫角山位置最高,視野開闊。 它是莫角山臺地三個獨立土臺北中最大的一個。 現在樹根所在的區域代表了以前被挖掘的房屋的位置。 據推測,這里是良渚王居住的宮殿所在地。
小磨角山,有模擬復原的建筑柱模型。
分布在大莫角山、小莫角山、青瓦山之間的沙方,是良渚先民用一層土、一層沙鋪成的。 很有可能,祭祖儀式就是在莫角山的宮殿區域舉行的。 地方。
站在大莫角山上,良渚古城內外的水景盡收眼底。 五千年前,這些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城市,展現了統治階級“尊中尊高”的理念。
古鎮的外城、內城、宮殿區的高度逐漸降低。 如此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如果沒有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王城的出現,指明了權力中心,澄清了社會階層的差異。 整個良渚古城的空間秩序的規劃,意味著它不再只是一個原始部落,而已經呈現出早期國家的形態。
大木角山頂宮殿區模型
大莫角山與小莫角山之間的沙地廣場
第六站:翻山皇帝陵
舊址景區最不可錯過的一站就是翻山皇帝陵。
位于莫角山宮殿區東北側。 兩者僅一河之隔,卻是良渚時期“良渚王”死后為自己安排的地方。
靠近碼頭的翻山,是埋葬王公貴族的帝王陵墓區,也是文物出土的地方。 1986年,考古人員在翻山帝墓中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有玉石、陶器、象牙、嵌玉瓷等1200余件。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高等級的良渚文化墓地。
今天我們看到的翻山帝陵,正是修葺后的狀態。 為了保護漢墓不受侵犯,專家還原了這里11座漢墓的出土狀況,再現了1986年考古發掘的場景,而真正的漢墓位于展示區下方80分米處。
據工作人員介紹,“隨葬品的形狀、擺放位置都是一一復制的,擺放位置也一模一樣,盡管這種陶器是對真實文物的仿制品。”
翻山墓地分南北兩排。 分析墓室的位置、規格以及隨葬品的數量和種類,可以揭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并能反映墓主人的性別。
位于墓地中心的12號墓,是翻山等級最高的窯址,隨葬品也最豐厚。 共出土文物658件,其中瓷器647件。 最大、最重、最精致的玉琮和玉鉞,分別代表著神力和兵力,證明了墓主的尊貴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 這座墓的主人極有可能是良渚國王。
翻山帝陵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
翻山漢墓基巖分析
從反山陵園出來,不遠處的反山陳列館可以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反山帝陵的發掘過程。 各種多媒體設備將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皇陵前世出土的每件文物。
展廳內還專門設有區域介紹“神人獸面紋”。 神人獸面具圖案是良渚文化的獨特標志。 考古學家認為,“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的“神徽”,體現了良渚時期神權至上以及神權與王權的密切關系。 綜合起來,這與古希臘的文明模式非常相似。
翻山帝陵陳列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山帝陵的發掘過程。
反山帝陵陳列館對面,還有良渚生活博物館造像景區套票。 良渚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全部轉移到這里。 距離翻山車站不遠,還有一處西甕城發掘遺址可供參觀。 造型與南甕城舊址??基本相同,但規模更大。
良渚生活博物館
第七站:大觀山休息區
離開翻山,原景區之旅就結束了。 馬山站尚未建成,暫時不開放。 預計未來將被用作研究基地。 最后一站是大觀山休息區。 這里以前是大觀山果園,現在主要作為景區內的餐飲區。
大觀山休息區附近有一個鹿園。 據說上面養了十幾只梅花鹿,但由于博物館剛剛開館,梅花鹿還沒有被放下,所以暫時看不到它們。
舊址景區為何引入梅花鹿? 由于考古發掘時挖出了鹿骨,考古學家猜測良渚古人馴鹿,這也是計劃在最后一站修建鹿園的原因。
逛完了所有的站點,總的感覺就是這個地方真的很大。 即使有觀光巴士,如果每站都下車巡視的話,也要走很多路。 我是晚上一點點進公園的,五點鐘還是下來了。 我只是匆匆瀏覽了一下網站,有些地方因為時間不夠而放棄了。
景區剛剛開放,很多基礎設施還沒有建設好。 商業業態不是很齊全,能喝水、買啤酒的地方也很少(目前游客唯一能喝水的地方就是行程最后的大觀山休息區),所以去之前先了解一下最好自帶餅干和飲用水。
參觀過程中,不時有游客反映“這里沒什么好玩的”。 不過,良渚古城舊址確實與其他景區不同。 作為國家考古遺產景區,最重要的是先保護好舊址,重點恢復良渚時期的古地貌環境。
考古遺跡的觀賞價值不強,而且由于保護的需要,這里不可能建設大量的游樂和服務設施。 如果不是出于對良渚文化真正的興趣,那一定是令人沮喪的。 良渚古城舊址的文化價值遠比其休閑價值重要。
雖然,不僅僅是考古文化,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濕地景區。 坐在旅游車上,一路上可以看到稻田、荷花、果園、池塘。 樹林里不時會飛出白鷺。 景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得特別好。 。 來這里呼吸新鮮空氣、放松心情也是不錯的選擇。
考察完良渚古城舊址,建議繼續考察5公里外的良渚博物館。 舊址景區首先通過舊址修復明確了良渚古城的遺產價值,真正出土的文物都在良渚博物館。
- 我的微信
-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 我的微信
- 我的微信掃一掃